1877年清朝光绪三年五六月间,有一个年轻人被聘到邻国教授茶事,他随身携带但还未出版的《茶务佥载》也随之刊印流传至今,是中国人写的那么多近现代茶叶书籍中,第一本技术型书籍,非常详细的记载了当时红茶、绿茶、乌龙茶的做法。

这个年轻人叫胡秉枢,时年二十八岁。据说胡深得幕府老儒长谷部的青睐,一次饮酒,长谷部问他:“卿有学如此,何为茶工?”他回答到:“僕非茶工也,乃貴邦之駐中國領事薦僕於勸農局教授茶事。今已來此,亦無奈何。”长谷部因而有诗相赠曰:“萬里來海東,無端停搞蹤。四方固士心,英妙比終童。偶值羽起年(項籍起兵年二十八),切莫難飛蓬。功名唾手取,不負古賢風。”此亦茶名“霸王別姬”由來。

烏龍製做類

烏龍以寧州為最佳。其法:首先將從茶樹摘取之生葉,在竹席上鋪開,太陽之下曝曬,至稍軟,以手撿起三四片葉,將葉尖與葉蒂對摺,其葉柔軟如意而不折斷,則收起。倘梗仍脆,則再曝之,必欲其葉柔軟為合。

收起之後,以手搓揉,至每葉成索時,將其置於竹木等器內,以手略壓實,蓋以衣物絮被等,約片刻後,其葉由青色盡變微紅,而後放進燒紅之鐵鑊內炒之。

其茶炒至大熟,則移至微熱鑊內,隨揉隨炒,至每葉結成緊索,則收起,貯於竹木器內,以手略壓實,以物覆其上,大約一時許,俟其葉變成紅色,則移置於竹焙中焙幹。如此做成者,名“烏龍毛茶”。其篩做之法,與紅茶相仿。

紅茶製做類

紅茶,將從樹上摘取之生葉,先置於太陽下攤曬,待柔軟而後收起,以手搓揉成索。如其葉量多,可改用腳揉踏。揉成條索後,貯之於器內,其上覆蓋如烏龍之法。俟其葉盡變成微紅色後,再起出,放置太陽處曝曬。至半幹,又收起,皆放回器內,用手壓實,蓋以衣物,使葉變成紅色。

葉已變為紅色後,再收起,於太陽處曝曬,以極幹為度,此即毛紅茶也。


以上古法,技术关键点之一为晒青,其二为两次发酵且程度颜色有别,要微红。现代红茶制作上发酵的颜色变化梯度是从青绿、黄绿、黄色到红黄、黄红再到红色、紫红最后暗红。以黄红至红色为适度。

察色其实只是辅助,闻香才是最重要的,从强烈青草气到青草气消退,继而发出清香、清花香、花香、果香、熟香,最后香气逐渐减低,发酵过度时还会出现轻度酸馊味。

烏龍茶製作類描述的乌龙茶缺少现代乌龙茶标志性的摇青工序,可能这道关键工序是后来慢慢进化出来的,从技术角度看,当时的乌龙茶只能称做有杀青的红茶。

那如果把摇青这道现代工序给嵌入古代烏龍製做中呢?是否会激起别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