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題為《武義大紅袍史話及觀製記》,發表於《萬川通訊》雜誌。此文論及真假大紅袍,殊不易得,特抄錄於此。


武夷巖茶夙負盛名,其茶具巖骨花香之勝,製法界於紅茶綠茶之間,必求所謂綠葉紅鑲邊者方稱上乘,其味甘澤而氣馥郁,無綠茶之苦澀,有紅茶之濃豔,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益清,味久益醇,名馳遐邇,中外同欽。遜清充作御茶之大紅袍,尤為巖茶中之吉品,外間對大紅袍之傳說,妙不可言,有謂野生絕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採之,有謂「樹高千丈,葉大如掌,生窮崖峭壁,風吹葉墜,寺僧拾製為茶,能治百病。」當地傳說則謂為「巖上神人所栽,寺僧每於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茶可自顧,無需人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癒,蓋此為神人所植,凡人不能先嚐。」其說紛紛,莫衷一是,筆者適得機會觀其採製頗饒興趣。

天心寺觀山僧採茶

十七日晨偕林主任夫婦匆匆至天心,見妙常方丈在韋陀佛前焚香禮拜,另一小僧撞鐘三響,方丈即攜二僧(一提茶籃另一持和尚袈裟),出寺門至茶墩邀包頭及做菁師傅轉向寺右之山嶺而下,嶺盡沿溪澗而上,行約二里,見大石壁下,巖腳尋丈,有崩口罅隙處,方丈之地,植茶三欉,距茶欉五六丈遠巖腳上,架一板屋。

行至此,方丈止步,顧謂筆者曰:此處名九龍窠,是茶即大紅袍,其中間較高一株為正本,旁二欉其副本也,言已即攀援而登,二僧尾之,筆者與林主任等數人亦隨之而上。讅視之,茶樹品種並無特殊,即普通之菜茶,樹高一公尺八吋五分,主幹約十枝,茶欉週圍約五公尺半,枝葉已被人攀折過多,樹勢不甚繁茂,葉不甚大,帶淡綠色,茶芽微泛棕紅色。以地方太小,我等四人,立於茶樹之外旁,手握幹枝,以防傾跌,方丈及二人立於裏側,披袈裟,焚香蠋,放火炮,向茶樹禮拜。拜畢,方丈開始採摘,口中唸「中華民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唸畢,將所摘茶葉,擲於籃中,攜一僧先歸,留他一僧與包頭等採摘,採摘完畢,職並參觀其製造。

祭太伯分贈大紅袍

正午寺僧備齊祭茶廠中供奉之楊太伯,由方丈妙常和尚領導誦經行禮,態度謹嚴。據云,楊太伯為江西人,乃開發武夷山植茶之鼻祖,現武夷各茶廠咸供奉之。十八日上午茶葉製成,寺僧以小簸箕盛之,置於正殿之釋迦摩尼佛前,然後各殿遍燃香燭,並以泉水泡大紅袍一壺,每佛前一杯。諸事就緒,方丈領寺中較有地位之和尚,各披袈裟,在釋迦摩尼殿行禮,另一僧撞鐘,一僧放爆竹,儀式隆重,如作大場佛事然。禮畢,方丈將小簸箕內茶葉,持歸收藏,其餘別僧,則以壺中供佛所餘之大紅袍茶齋客,並分寺中諸和尚及茶廠製茶工人,每人一杯。彼等分得一杯,如飲甘露,均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吿曰:「今天吃了大紅袍。」

武夷天心岩「大紅袍」採製紀錄 - 三十年五月十七日

  • 茶樹地點:天心巖九龍窠

  • 採摘時間:上午八時三十分

  • 茶菁重量:二斤四兩

  • 晒菁篩數:分攤四篩

  • 晒菁時間:自九點三十分起至十點三十分止共計一小時

  • 晒菁翻拌次數:九點五十三分翻拌一次

  • 晒菁溫度:由攝氏三十二度半至三十五度半

  • 凉菁篩數:由四篩拼作二篩 (是時茶葉頗為柔軟,以手握之,僅微有聲響,用手平舉葉柄,則葉端與兩邊向下垂)

  • 凉菁時間:自十點三十分起至十點四十五分止共計十五分鐘

  • 凉菁溫度:攝氏二十五度

  • 茶菁進菁間時間及篩數:十點四十五分移入菁間,由兩篩攏作一篩,併攏時搖動十二轉,是時茶葉已無熱氣。

  • 茶葉在菁間放置之時數:十七日上午十時四十五分移入菁間至十八日上午一時二十五分取出交炒共計十四小時四十分

  • 做菁次數:共計七次

    1. 第一次十二點二十七分,僅搖十六下,未曾用手,惟攤放面積縮小在篩沿內三寸左右,是時茶葉與進菁間時無甚差異。
    2. 第二次下午二時八分,約搖八十轉,亦未曾用手,是時茶葉已微有發酵現象,能看出一二片邊緣有似豬肝之紫紅色。
    3. 第三次四點四十五分,先搖一百轉然後用雙手握葉輕拍二十餘下,拍後復搖四十餘轉,是時發酵程度增加,嫩葉邊緣多現紫紅色並略恢復生茶原有之生硬性,攤放面積大小如前。
    4. 第四次八時五分,搖四十下,未曾用手,茶葉有半數成所謂綠葉紅鑲邊,並頗硬挺,攤放面積再縮小,約在篩沿內五寸左右。
    5. 第五次九時十分,搖一百四十四轉,茶葉形狀與前無異,惟更硬挺耳。
    6. 第六次十時四十五分,先搖一百轉,然後用雙手握葉輕拍三十下,再搖五十轉,是時茶葉已全部硬挺,葉邊縐縮,葉心凸出,捲成瓢形,並有一股香氣,芬芳馥郁,攤放面積更甚縮小,直徑約一市尺七寸。
    7. 第七次十二時正,搖六十下,做三十五下,是時茶葉紅綠相間,香氣益濃。

十八日上午一時二十五分處理適度取出交炒。

  • 炒菁時間:初炒一分半鐘,翻拌八十六下溫度估計約攝氏一百四十度左右;複炒二十秒鐘,解塊兩次翻兩轉,溫度估計約攝氏一百度(因時間來不及未用溫度計)
  • 烘焙:初烘二十分鐘翻三次,溫度攝氏八十度;複烘二點十分鐘,溫度攝氏六十八度
  • 成茶重量:八兩三錢(茶頭焙茶在內)

以上紀錄和林馥泉先生所紀錄的大紅袍製作記錄略有不同,如第六次搖菁,林記中複有第二次拍三十下搖五十轉。從製作原理上看,第六次已接近發酵的最高峰,需施以最大的力道,以此推之,林記似乎較合常理。


Photo by Hombrel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