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题为《闽茶特产-小种红茶》,作者林熙修于1946年发表于刊物《闽茶》第一卷第二期,现代工艺则摘抄自2006年邹新球主编出版的《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一书。
一、小种和功夫茶的区别
茶叶经萎凋、揉捻、发酵,而后加火烘焙而成者,统称为红茶,因经发酵而后水色红艳而得名。在红茶中,又可分为工夫及小种两大类。两者之区别,为制小种之毛茶品质较工夫为优,其条索较粗,成茶叶大色黑,条索粗松而微卷,水色浓厚,带有松木香味,因其毛茶烘焙多以松柏为燃料之故。而工夫以精制手续之精细而得名,凡红毛茶之品质稍差者多以之制工夫茶,盖以制造工夫取胜也。故茶叶之外观恒工夫小于小种,而香气滋味则小种胜于工夫,两者各有其不同之销场也。
种类及特征
小种可分为正山小种与人工小种两大类。正山小种亦名星村小种,以其产制中心在崇安之星村故名,品质优良,驰名中外。人工小种又名假小种,亦称烟小种,乃以品质粗劣之茶叶仿正山小种而制者。古田、政和、坦洋、东北岭等地产之,今将其特征分述如下:
(1)正山小种:条索粗松,叶厚而色黑,外观油润有光,开汤后水色浓艳,香气极高,微带柏木香味,滋味则清醇可口,两颊流芳。叶底*润,呈古铜色,为小种中之翘楚,红茶中之极品。
(2)人工小种:以品质粗劣之茶叶,仿正山小种而制者。依产地之不同,可分为下列四种:
- A. 东北岭小种:条索较正山小种更为粗松,茶身轻薄,色泽灰黑苦涩,开汤后水色呈鲜艳之金黄色,滋味淡薄,有强烈之烟味,故有烟小种之称。叶底明亮红艳,品质虽不及正山小种,然在人工小种中尤为上品。
- B. 政和小种:为工夫之筛面茶所制,条索粗松,色泽乌黑油润。开汤后水色浓艳,呈金黄色,滋味浓厚,香气馥郁。叶底明亮,粗老呈古铜色。品质之佳者用松木熏烟后,可充正山小种,尚为小种中之佳品。
- C. 坦洋小种:亦为工夫之筛面茶制成。条索粗松,茶身轻薄,色泽乌黑苦涩,因以乌烟着色之故,以手扪之,烟能染手。开汤后水色暗浊,呈黄褐色,滋味淡薄,有强烈之乌烟味,故品质较次。
- D. 古田小种:条索粗松,色泽乌黑油润,用乌烟着色。开汤后水色明澈,滋味淡薄,有烟味。叶底暗淡,老嫩不匀,亦为小种中之下品。
产地及产量
正山小种之产制中心,在崇安之星村,其毛茶产地,分布于崇安、建阳、邵武各县,而其主要产地,则为崇安之星村、曹墩、皮坑及桐木关一带。正山小种又有所谓高山茶与下山茶之分,崇安桐木关之十里厂,建阳之拗头及邵武之观音坑三处所产者,为正高山茶,方能称为真正山小种,品质特优,价格特高,而桐木关以产量较多,独享盛名,故可为正山小种产区之代表。按桐木关位于崇安之西南部,面积约四百九十方里,平均高度在一千二百公尺以上,茶区辽阔,左右高峰夹峙,一水蜿蜒,山间清晨云雾弥漫,阳光稀少,故气温较低,春夏之间,雨量丰富,终年湿度较大,故所产茶叶,叶肉肥厚,品质特优,此所以桐木关小种之名闻遐迩也。
人工小种之产地为古田、政和、坦洋及林森县之东北岭,均以粗劣茶叶,仿正山小种制造,品质远较正山小种为劣。
小种红茶系外销茶,今将廿七年本省各地之输出量列表如下:
地名 | 输出量(件) | 地名 | 输出量(件) |
---|---|---|---|
崇安 | 4148 | 邵武 | 2030 |
政和 | 458 | 松溪 | 86 |
福安 | 4021 | 寿宁 | 402 |
宁德 | 972 | 屏南 | 1096 |
福清 | 204 | 其他 | 1788 |
合计 | 5289 |
注 (1)以一箱为一件,平均两件为一担。 (2)其他包括林森等地
制造方法
桐木关所产之小种茶,品质特优,其制造方法堪为一般小种茶之代表:
- 采摘:在立夏前后开始,由江西上饶、(福)安等地,雇工采摘,老嫩程度约为一芽三叶至五叶。
- 萎凋
- A. 日光萎凋:一般均用日光萎凋,系将采摘之生叶,摊放竹廉上,厚约寸许,晒于日光下,时时翻动之,时间长短,视日光强烈程度而定。日中仅需十分钟,有时须一二小时。晒至叶身柔软为度,然后移入通风阴凉处摊放之。此时可增厚度至三四寸,不时翻动,至用手握叶无反抗力时,则可揉捻。
- B. 室内萎凋:雨天则将生叶摊放于青楼上,用松木微烘之,厚约五六寸,至手握叶无反抗力时,则可开始揉捻。
- 揉捻:大多在傍晚利用工人摘茶之余行之。所用器具,系以铁锅埋于地下,形如焙炉,内边稍低,外缘较高,捭便脚揉。铁锅一排列有四到六个,沿壁间更装一木棒以为工人脚揉时扶手之用。揉捻作业分两次举行,第一回为手揉,使生叶略呈柔软,然后开始脚揉,不致揉碎。脚揉时每锅可容生叶1.5-2斤,时间约为6-10分钟。揉捻时每隔四五分钟须行解块一次,揉至茶叶条索紧卷为度。
- 发酵:揉捻完毕后,将生叶置于高约二尺直径约一尺之圆形箩筐内,用力紧压,靠近火边,使其温度增高,箩面并覆以败絮,约经1.5-2小时,叶身全红时,为最适当之程度。
- 炒锅:发酵后之茶叶,置热锅中炒之,方法与绿茶之炒青同。此时火力较大,一次约炒发酵叶1-1.5斤,时间约为一二分钟。据云经此炒锅后,可增加成茶之香气云。
- 复揉:炒毕之茶叶,再投入铁锅,再行复揉,时间约2-4分钟。
- 筛末及解块:复揉后之茶叶,即放入竹筛内,不断筛动,除去粉、末并行解块。
- 烘焙:经筛别后之茶叶,分别薄摊于圆形之竹笠上,依序排置于特制高约离地五尺余之木架上,地下燃烧松柴或松叶以干燥之。此项手续,经过时间极长,若至翌晨尚未干燥者,则置日光下晒干之。松柴燃时发生一种烟味,直冒架上茶叶,致茶叶干燥后,仍具此微烟味,此乃小种之特殊风味。
- 筛分及捡剔:初干后之毛茶,经分筛为大小号,去处黄片,捡剔枝梗。
- 匀堆及装箱:将数日内制成之毛茶,捡净后于出售前打一匀堆,然后装入篾箩,出售茶号精制。
销售概况
小种红茶系外销茶之一种,战前向销英、德、法诸国。今将民国廿七年本省小种茶之对外贸易之价格列表如下:(单位:元/担)
廿七年 | 最高 | 最低 | 廿八年 | 最高 | 最低 |
---|---|---|---|---|---|
正山小种 | 208 | 120 | 180 | 60 | |
政和小种 | 125 | 73 | 108 | 48 | |
坦洋小种 | 80 | 35 | 56 | 28 | |
东北岭小种 | 100 | 60 | 90 | 55 |
由上表可知正山小种之价格最高,政和小种次之,东北岭小种又次之,坦洋小种最低。今将正山小种与政和小种之精制成本列表于下:
项目 | 正山小种 | 政和小种 | 项目 | 正山小种 | 政和小种 |
---|---|---|---|---|---|
原料 | 87.50 | 60.88 | 运输费用 | 6.89 | 6.53 |
加制费用 | 12.72 | 13.38 | 管理费用 | 4.39 | 5.43 |
薪工 | 5.96 | 7.00 | 厂屋或仓库使用费用 | 0.89 | 1.42 |
捡工 | 6.00 | 5.56 | 器具折旧 | 0.50 | 0.69 |
燃料 | 0.76 | 0.82 | 其他耗用 | 8.00 | 3.32 |
包装费用 | 4.22 | 4.56 | 合计 | 115.72 | 90.78 |
由上表可知正山小种之成本较高之原因,乃由于原料及加制费用较多,而在加制费用中,以捡工所费最多,即捡剔较净,此可说明正山小种之所以品质独优也。
改良意见
- 提倡嫩采:小种茶以采摘过老,以致成茶条索粗大,叶底乌黑,香气滋味亦受相当影响,故以后亟应提倡早采嫩采,以期提高品质。
- 改善精制:小种红茶以精制粗放,条索粗松,以至有损外观,价格贬低,故亟应改善精制方法,使其条索紧细。
- 禁用副茶:假小种多以工夫之筛面茶制之,故条粗质老,品质恶劣,以后亟应取缔之。
- 维持特征:小种因以松柏为烘焙燃料,故带有一独特殊之松木香味,为英德法各国人士所爱好,以后宜用同样之燃料烘焙,以维持一定之特殊香气,以投爱好者所好。
- 取缔脚揉:一般农家制造小种,都用脚揉以其较手揉有力也,以后亟应改善,倡用揉捻机,使制品清洁卫生。
结论
小种红茶为吾闽特产,有其特殊之销路,与国内外其他红茶无所冲突,如能改良产制技术,提高品质,努力宣传推广,则前途未可限量也。
正山小种民国工艺与现代工艺对比
顺序 | 步骤 | 民国工艺 | 现代工艺 | 备注 |
---|---|---|---|---|
1 | 采摘 | 一芽3-5叶 | 一芽2叶 | |
2 | 萎凋 | 加温萎凋用青楼 | 加温萎凋用竹楼 | 八十年代建了更考究合理的木制青楼 |
3 | 揉捻 | 先手后脚 | 揉捻机 | |
4 | 发酵 | 用竹篓 | 竹篓 | 更现代的用发酵机 |
5 | 过红锅 | 用大铁锅 | 还用铁锅 | 更现代的用杀青机 |
6 | 复揉 | 2-4分钟 | 快速 | |
7 | 筛末及解块 | 手工 | 专用机器 | |
8 | 烘焙 | 木架下烧松木 | 青楼外烧松木倒入楼内,称为熏焙 | 原理一样 |
9 | 筛分及捡剔 | 都有 | ||
10 | 复火 | 没有这步骤 | 用松柴焙笼烘焙 | 用炭还是柴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