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艺缘起

部分品种如政和大白、水仙、梅占等制出的白茶香高味厚,但因为含水率高,成品容易变黑或者含青草味,必须在六七成干时及时烘焙,但此时上焙就没有了后期萎凋,导致白茶风味不足。总之,传统方法对这几个品种不够完美,制优率低。

古人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又如《史记》所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优劣本就不是绝对而是可以相辅相互转化的,含水率高这个传统经验中的劣势可否经适当方法转为优势呢?

闷黄本义

红茶是高温高湿下的剧烈变化,有如出血。 白茶是云淡风轻下的轻微变化,犹如散步。 黄茶则是嬉闹追逐下的适度变化,恰如打拳。

闷黄就是利用高温(45-50°C)而含水率低(35-40%)的矛盾来缓慢黄化醇变,整个黄化过程切忌过快过慢,太快直接红茶了,太慢则溜向白茶,而且“闷”的节奏要把握好,不是一脚踢开,一触而就,而是有一个过程。

闷黄工艺的关键要素有五:叶温、含水率、空气湿度、闷黄时间和通气频率

杀青与否

萎凋到含水率55-65%时照常理即需烘焙,新工艺改为闷黄,但温度条件不够,有三种办法:

  1. 短时烘焙,比如110°C烘5分钟
  2. 炒杀青,比如220°C杀1.5分钟
  3. 蒸汽杀青,提供了湿热条件

目前的疑问是:传统上黄茶都是有经过杀青的,现在经过白茶的萎凋后,如果没有杀青就闷黄会不会酶活性太强,导致趋向红茶?

设备方面,考虑到做白茶的一般没有杀青设备,所以最理想的就是第一种方案,短时快烘。

完整工艺流程

一芽二叶采摘 -> 微晒青 -> 复式萎凋 -> 短时一焙 -> 闷黄 -> 短时二焙 -> 闷黄 -> 初烘 -> 足干